澠池之會
澠池之會,中國成語典故,出自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這則成語本指戰(zhàn)國時趙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秦王,為趙國立下功勛,后泛指為國立下巨大功勛。
講述的是公元前279年,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,主動與趙國交好,約趙惠文王會于澠池(今河南省澠池縣)。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,約趙王在澠池會談。
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。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。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,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,據(jù)理力爭,使秦王不得不擊缶。
后來,秦向趙要十五座城,他寸步不讓,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,使秦王毫無所得。藺相如機(jī)智地保護(hù)了趙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,史稱“澠池之會”。
目 錄
成語出處
成語典故
成語寓意
成語運(yùn)用
人物介紹
成語出處
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秦王使使者告趙王,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。趙王畏秦,欲毋行。廉頗藺相如計(jì)曰:“王不行;示趙弱且怯也?!壁w王遂行,相如從。廉頗送至境,與王訣曰:“王行,度道里會遇之禮畢,還,不過三十日;······秦之群臣曰:“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。”藺相如亦曰:“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?!鼻赝蹙咕?,終不能加勝于趙,趙亦盛設(shè)兵以待秦,秦不敢動。既罷,歸國,以相如功大,拜為上卿,位在廉頗之右。
成語典故
在公元前279年,秦昭襄王伐趙取勝后,為了集中力量攻打楚國(鄢郢之戰(zhàn)),派出使者告知趙惠文王,表示欲與趙王停戰(zhàn),重修舊好,并相約于西河外澠池(今河南澠池縣)會面。趙王畏懼秦國,不愿赴會。廉頗、藺相如則獻(xiàn)計(jì)說:“王上如果不赴會,則是示弱于秦?!?/p>
于是,趙王決定赴會,并命藺相如率精兵五千相隨,又派了平原君趙勝率領(lǐng)數(shù)萬趙軍在澠池附近。廉頗送他們至邊境,并向趙王說:“王上此行,直至整個會議完畢,最多不過三十日便可歸國。如果三十日后仍不歸國,則請立太子為王,以斷絕秦國借此要脅的希望?!壁w王在思考一番后,決定答應(yīng),免得趙國被秦國要脅。
趙王到達(dá)后,會議便開始,依據(jù)古代習(xí)俗,兩國國君相會,定必大飲一番,所以秦王和趙王皆飲了數(shù)杯。秦王說道:“寡人聽聞趙王愛好音律,不如請趙王上前演奏瑟樂?!壁w王不好意思推擋,只好勉強(qiáng)鼓瑟。秦國御史記下此事:“某年月日,秦王與趙王相會飲酒,秦王命令趙王鼓瑟?!碧A相如上前說道:“趙王亦聽聞秦王善于演奏秦國樂器,臣請秦王演奏缶樂,以互相娛樂?!鼻赝醮笈?,決不答應(yīng)。于是藺相如向前進(jìn),并跪請秦王。秦王堅(jiān)決不肯擊缶,藺相如說道:“五步之內(nèi),相如可以刎頸以血濺大王!”
這時左右的侍衛(wèi)欲以刀斬殺藺相如,藺相如怒目視之,大聲叱喝,侍衛(wèi)無不畏懼,只得退開。秦王無奈,唯有擊缶一次。藺相如即召趙國御史記下此事,說道:“某年月日,秦王為趙王擊缶?!鼻貒娜撼技凑f道:“請趙國以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?!碧A相如即時回敬:“請秦國以首都咸陽為趙王祝壽。”最后直至?xí)h終結(jié),秦王都不能羞辱趙王,趙國亦于邊境部署重兵以對付秦國,結(jié)果秦國不敢輕舉妄動。
成語寓意
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,國家的榮譽(yù)不可侵犯。所以,為了國家利益,為了的國家榮譽(yù)不顧自身安危,敢與同強(qiáng)敵做斗爭。只有讓他看到你的強(qiáng)大與決心,才能徹底取得與強(qiáng)大的對手較量的勝利。
成語運(yùn)用
這則成語含褒義,指為國立下巨大功勛。
人物介紹
1.藺相如
藺相如,生卒不詳,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。戰(zhàn)國時趙國上卿,趙國著名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。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、澠池之會與負(fù)荊請罪這三個事件。
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。趙惠文王時,秦昭王寫信給趙王,愿以十五個城池?fù)Q取“和氏璧”。藺相如奉命帶“和氏璧”來到秦國,據(jù)理力爭,機(jī)智周旋,終于完璧歸趙。
公元前279年,秦王與趙王相會于澠池(今河南澠池西),他隨侍趙惠文王,當(dāng)面斥責(zé)強(qiáng)大的秦國,不辱國體,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,因其功,任為上卿,居官于廉頗之上。
廉頗居功自恃,不服相如,恥居其下,并揚(yáng)言要羞辱相如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,不使外敵有隙可乘,始終回避忍讓。
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、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,于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(fù)荊請罪,二人成為刎頸之交。
2.秦昭襄王
秦昭襄王(公元前325年-公元前251年),又稱秦昭王,嬴姓,趙氏,名則,又名稷,秦惠文王之子,秦武王異母弟,戰(zhàn)國時期秦國國君,公元前306年—公元前251年在位。
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。早年在燕國做人質(zhì)。秦武王四年(公元前307年),秦武王去世,秦昭襄王與其弟公子芾、公子壯爭位,遂立。
在位時,秦國繼續(xù)擴(kuò)張。最著名的、決定秦趙兩國命運(yùn)的長平之戰(zhàn),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(fā)生的。秦昭襄王在位初期,由其母宣太后當(dāng)權(quán)。
外戚魏冉為宰相,史稱“王少,宣太后自治事,任魏冉為政,威震秦國”。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,先后戰(zhàn)勝三晉、齊、楚等國,取得魏國的河?xùn)|和南陽、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)。
3.趙惠文王
趙惠文王(約前309年─前266年),亦稱文王,嬴姓,趙氏,名何,東周戰(zhàn)國時期趙國君主,趙武靈王次子。
其母便是深得趙武靈王寵愛的王后吳娃。趙何乃是趙武靈王次子,并非長子。趙武靈王的長子是公子趙章。周赧王十六年(前299年)五月,趙武靈王傳位于趙何,自稱主父。
但后來在趙惠文王朝會群臣時,趙武靈王看到高大的長子向幼弟屈尊叩拜,心有不忍,在前295年封趙章于代地,為安陽君。
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、廉頗、平原君、趙奢等文武大臣,政治清明,武力強(qiáng)大。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,葬于趙王陵。